Chapter 44 注视 (第2/3页)
不碰任何‘个人解释’。” “按 IR 的节奏。”宋佳瑜把字说得很慢,像把每个动词放在秤上,“不谈人。只谈制度。” “好。”乔然在电话那端沉了一秒,“小瑜,我能问一句吗?” “问。” “那一页……是我想的那一页吗?” 宋佳瑜笑了一下,笑意小到不足以被对方听见:“是你想的那一页,也不是。是我自己的字,写给我自己看的。你不要去帮它取外面的名字。” 电话那端轻轻地吐了口气。“收到。”乔然说,“我会按流程,我不会代表你。” 两小时后,PR 把第一轮申诉的反馈发给她看。两家平台撤了图,三家把配文改成“已删除”;仍有两家不动,评论底下正被搬运截屏添柴加火。IR 的建议是继续按程序走,不做公开解释;今晚发布一封内部信,写给所有员工和合作方,指出 Investor Day 的讲法是“团队与制度”,请大家“不对私人进行过度解读”。她在内部信的草稿里加了一行小字,放在最后:“如果你们要问‘为什么’,请把‘为什么’交给时间。边界,是守出来的。”她知道这句话会被引用,也知道这句话不招人喜欢。可她不打算讨好九月的风。 夜里九点,她把内部信发出去。屏幕上跳出成片的已读回执,像一场安静的投票。她背靠椅子坐了一会儿,屋里只剩空调的低音。乔然发来截图:“两家撤了。剩下两家,我们走下一个流程;不发任何‘情感化’句子。” “谢谢。”她回,又把“谢谢”删了,换成“收到”。这不是礼貌的问题,是词的重量。她在词里练习自己,像在陡坡上练习下山,不急着跑。 第二天一早,Investor Day。会场的灯比昨天更白,空气更干。她从后台走到台口,走过那条狭长的、毛毡上印着鞋印的通道,忽然想到注视这个词,不只是别人看你,也是你看回去的方式。她把“我”的句子全部缩短为“我们”,把“我们”的句子再缩短为“系统”,把“系统”的句子归为“规则与呼吸”。呼吸这个词,一出口,就有了水分。 “……上市之后,稳定不是静止,而是不确定中的重复动作。”她在台上说,“我们把墙做厚,也把窗做活。墙挡风,窗进风。谢谢。” 掌声来的时候,她站定半秒,点头,退场。站在黑暗里的那三秒里,她把手心摊开,有汗,但不粘。IR 在侧幕后向她伸出一瓶水,她没接,只看了一眼,继续走。她怕一口水把自己从刚刚走出的那段坡上冲回去。 午休时,乔然在后场的侧门等她。她穿了一件暗蓝色连衣裙,胸口别了会场的白色胸牌,头发在耳后别得很整齐。她没有向前,只微微抬下巴:“你做得很好。” “还行。”宋佳瑜说。她把目光在对方骨节分明的手背上停了一秒,“谢谢你昨晚……按住了自己。” “我写了两条要发的句子,删掉了。”乔然笑,笑容里有一种带刺的温柔,“我把纸撕碎,扔在咖啡渣里,味道掩过句子,其他人就看不见了。” “好。”宋佳瑜低声,“那你今天……也不用在场。” 乔然点点头。她没有坚持,也没有退走,只把手机从振动切到静音,放回包里。她的克制像一块被水洗得干净的布,折得整齐,边角压得平。拉住自己,显然需要更多的力气。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