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穿成薄情书生郎 第98节  (第2/2页)
今日我们先讲一讲《孟子》中的梁惠王。”柳应渠从袖子里拿出了说书的木板。    今天他打算用说书的方式讲一讲梁惠王。    柳应渠一拍木板!    “话说秦国强盛,晋国实力弱小,梁惠王上门拜访孟子……”    小太子听得目不转睛,萧寒和王景也听得津津有味,甚至是有些激动。    他们还没有听过书。    “孟子问,用棍棒和刀子杀死人有什么区别吗?”    小太子心想没区别,下一句梁惠王也说了没区别,小太子心里得意。    在谈到晋国被秦国危险丢失国土,又被楚国欺辱,梁惠王的大儿子还战死沙场了,柳应渠的声音高昂起来。    他带着引导的意味但并不突兀也不令人厌烦:“孟子说,地方百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出以事其长上!”    柳应渠:“会发生什么?”    小太子握紧了自己的拳头。    柳应渠的声音清越,绿色官袍穿在身上,他高声郎朗。    “即使是手中拿着木制的棍棒也可以和拥有坚实盔甲和锋利武器的秦国,楚国对抗。因为他们侵害了百姓的土地,他们无法耕种来养父母,他们受冻挨饿,妻离子散!”    “而现在下王令,左右莫不敢从,百姓全心支持,将士浴血奋战,这就是仁者无敌!”    柳应渠的话音落下,小太子心里还在激荡。    萧寒心下听见拿着木制的棍棒去对抗敌人都要跳在桌子上了,柳应渠讲得太好了,太有画面感了,萧寒一想到那个画面就想要上战场杀敌。    王景乌黑的眼睛也闪着光,棍棒和刀子杀人有什么区别,用刀子杀人和用政治手腕杀人有什么区别,身为父母官怎么能让治下的百姓饿死。    尸横遍野,浮尸万里,王景眼前浮现这样的场景,百姓面如饥色饿死在道路上。    在上书房门外,昭烈帝看着小太子又看了看萧寒和王景。    萧寒是将军府的小公子,王景是王和明的孙子,一文一武送到了小太子身边。    在身后的王和明看着自己孙子。    柳应渠抽王景起来回答问题,他的小孙子异常积极的回答了柳应渠的问题,甚至还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萧寒也不甘示弱,他说了作为将军和士兵应该怎么做。    柳应渠夸奖了他,萧寒脸上红通通的坐下了。    萧将军跟在昭烈帝身后,他心里不禁有些酸,他的大儿子和二儿子都死在了边疆,三儿子还在戍边,京城中萧家三代只有萧寒这么一个小孙子。    而小太子还在沉默,他问了柳应渠一句:“那大昭的百姓能吃饱饭么?”    昭烈帝没再看下去。    第66章 春耕    昭烈帝对柳应渠说的学习计划有些担心,他这才抽空来上书房看一眼。    他听了柳应渠的讲课心下已经是松了一口气,听见小太子的话心下更复杂了。    王和明和萧将军也是低头不语。    “这柳应渠讲课讲得不错,太子选了一个好讲师。”昭烈帝沉声道。    他本还担心柳应渠压不住小太子,想不到会让小太子有这么一番话来。昭烈帝自己没有受到正统的帝王教育,他希望他的太子从小就能受到好的教育。    “陛下,柳应渠当大才。”王和明恭敬说道。    昭烈帝心中认同,心下对柳应渠有更多的期待了。    三个人回到内阁又谈论起政事。    萧将军来了,他们就谈了一些大昭的兵马和粮草等一些边境的事,昭烈帝的眉头皱了起来。    “青国大肆招兵买马,怕是对大昭虎视眈眈。”萧将军说道。    “陛下,青国下月便要来大昭出使。”王和明想了想:“恐怕是来打听虚实的。”    昭烈帝这次没瘫在椅子上,他挺直了背,目光深沉:“那就让他们来。”    “传让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刑部尚书,兵部尚书来内阁叙话。”    在上书房柳应渠上了一堂课就累了,他放了小太子他们课间三十分钟。    以前夫子们只放一刻钟(十五分钟),柳应渠给他们放了两刻钟。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